在密集调价和限电改善的博弈中,光电发展的最终途径是实现成本下降和效能提高。
我简单说一下光伏的历史。这与后来德国人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有相似之处。
首先是科学发现,然后到技术发明,所以我们后面主要讲技术上的一些东西。我们从事这个行业,就要知道它整个的发展历程。1958年,最早的卫星都是用化学电池,用几个月就没电了,后来开始使用太阳电池。我希望能够将我国的太阳文化、古代与现代的太阳能技术发展作一些回顾,以激励自己,也让更多的人热爱太阳能技术。于2004年,我在中山大学创建了太阳能系统研究所,后来还建立了2MW的晶体硅电池中试线,在这里面培养了几百个学生。
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,全世界开始重视太阳能技术。如果建筑披上太阳电池的外衣,从此建筑每天都在跟太阳对话,借助于光伏就能让建筑跟太阳产生互动。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怎么能够跟能源互联网结合,光伏也经过了从小到大、从高成本到成本不断下降、从特殊场合应用到更大范围应用的过程,从以往开始做一些互补、并网,到目前也提了更多概念,比如微网,甚至是能源互联网家族一员,一步一步地往前在前进、在提升。
第三,能源互联网发展创新要真正看到确实存在哪些问题和差距,现在炒作得太热。我先问一下冯老师,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创新,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冯庆东:很高兴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。但是,很多普通的民众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可能并不一定那么清醒,我个人深有体会,我第一次在德国付电费,拿到那个账单,我一看,电费里面大约有50%的部分叫EEG。于金辉:就是说,您觉得分布式发电先要演进到微网。
于金辉:您说是以负荷入手,还是以需求?叶东嵘:还是由用户来决定。我想,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,这样也有利于产业更好地发展。
我觉得,创新不需要太多的造势,创新需要潜下心来,踏踏实实地去研究,太多造势其实不利于创新。正如刚才冯老师介绍的定义,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大的概念,能源或者基于电力往下分层,其中多能互补,或者储能,还有冷热电联供等等这些内容。储能电池这么多,每个去定个价,那就太复杂了。比如全世界做电力改革比较早的英国,是1989年搞电力改革,这是配合当时撒切尔夫人整个改革的一小部分。
于金辉:我想了解一下,这种定价是怎么定价的,它的定价体系是什么?范征:您这个问题比较好!前一段时间,我们还开了个储能定价的讨论,讨论储能怎么去定价。包括发改委价格司的相关领导也说,对我们来讲,不希望简单地给你一个价格。能源互联网首先是要尽可能多地接纳可再生能源,解决其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。首要的,我觉得还是以用户的需求为主。
实质上,将来的成本可能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。电力改革主要是人的思维变化的问题于金辉:分布式光伏要针对客户进行贴身服务,因地制宜、根据客户去定制化服务,从电能质量等方面去着手,它增加了一些服务,就应该多赚点钱。
作为投资者,你要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量是多少。另外一个目标,则是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,能够真正成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替代能源,甚至未来成为主力能源。
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,肯定得出来的结论也不一样。我们能源转型、能源互联网不是说不计成本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的。这个EEG,是你所有销售的成本所有发电成本加起来,才占整个一度电电费的50%多,剩下一部分全是补贴,这个补贴是通过国家的银行帐户补给了新能源发电企业。我们觉得,有一些关键技术还需要深入地、长时间地去研究,在技术上真正取得突破,如果忽视了物理设备和信息采集,包括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,顶层的很多功能都会受到限制,这是第一。实际上,光伏应该是这个网络的一环或者是这个大树的一个末梢,或者叫叶子,或者叫根部,是作为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领域里的一种新能源方式。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刚刚在起步,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。
我们国家的电力市场还处于初期,刚刚开始,而且长期合同、长期交易占很大的比重,而无现货市场。现在冷热电联供刚刚引起重视,另外一个枢纽氢燃料电池,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第二,除了重视技术突破,还要重视成本上的突破。随着分布式光伏的装机越来越多,分布式光伏系统如何才能融入到电网或者是微网,或者是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中?如何做到平滑的转型或者是融入?吴达成:相对而言,我做光伏的时间比较长,也是搞技术出身,一直搞技术开发,因此可能会多一些从光伏的角度来看问题。
然后我们问一下叶老师,作为国家发改委政策、技术方面的专家,我想问一个转型方面的问题,就是分布式光伏与可再生能源等与能源转型方面,您是否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些看法?叶东嵘:对于能源转型来说,第一,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潮流,是大势所趋;第二,咱们国家也大力提倡能源革命。我们发现,按照现有的市场规模和政策导向,到2020年以前,可能整个光伏行业或者风电行业的增长速度,都要远远低于前几年。
我说的智能电网,是致力于解决用户侧用能的问题,包括微网,包括分布式发电,我是非常赞同在用户侧用能问题能够妥善地解决。电力改革涉及到发售配售这几个环节,刚才我说了几个定义,有交易价格、有批发价格,最后终端价格,每个价格都不一样。一个是提高品质,一个是降低成本。在现阶段、现有技术条件下,要根据资源条件,更要根据用户侧的需求去结合。
但是,能源互联网首先要解决的是能源的问题,这是第一。这在老百姓的眼里,补多少、换来多少新能源,是很明了的事。
但是国内,无论从建筑口,还是在配电的电力系统方面,暂时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。抓住这两个枢纽,才能实现多种能源的转换。
分布式能源站的建设,应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主导于金辉:谢谢吴老师!我觉得您这是经过市场的摸爬滚打之后,总结出来的一个非常好的建议。另外,除了法律法规要求的补贴之外,我是不是还愿意一度电多花一分钱、两分钱,去买100%的纯新能源电力?如果这样,我个人觉得,新能源的发展,就像刚才叶总介绍到的,也不需要去挨家挨户去问要不要装光伏,而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,因为新能源的售电商可以拿这个钱返回去投光伏电站,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,这在欧美国家是经常发生的,加州、德国、丹麦,很多绿色售电公司在做这样的事。
冯老师,对这个问题,您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吗?冯庆东:我觉得刚才范征老师讲得很好。我有一个问题是问吴老师的,您是咱们的前辈,现在也在搞企业了,我想问您一个关于这个市场转型的问题。另外还有一点,只有用户真正需要了,他来找投资者或者能源供应商,这种项目的成功性要远比咱们一家一家去找屋顶、找企业、找园区简单得多。另外,对应用的开发实际上也是如此,光伏发电、并网发电,包括并网分布式发电,逐步在跟储能结合,跟能源管理系统也在开发更多的应用,比如说分布式光伏和充电桩的结合,和换电站的结合,和其他一些负荷的结合,随着这方面技术的推进,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现实的就是微网。
于是我就可以衡量了,到底要不要做这个事情。在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,对于行业内许多投资者而言,投资了一堆的分布式光伏电站,未来的出路在哪里?是拿在手里坐收电费?还是主动探索电力交易的新模式?带着这些问题,以及对分布式光伏投资的未来商业模式的思考,在2016年12月22-23日由的2016首届中国分布式光伏品质建设高峰论坛上,数位来自能源互联网、电力市场及光伏领域的专家大咖,围绕能源互联网的创新、能源互联网的定义、分布式发电市场如何转型、电力市场改革的障碍等业界关注的话题,展开了精彩的交流,并与现场观众激情互动。
那未来四五年大家做什么?我们觉得,还是要进行以用户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分布式能源站,或者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光伏的建设。第二,能源互联网的提出是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。
一个真正的市场,它是要有现货的,刚才于所长说,就跟到市场买菜一样,一定是有现货的。能源互联网有两个关键的节点,一个是冷热电联供,它是多种能源转换的枢纽;还有一个就是氢燃料电池,它既可以发电,又可以供热,还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、氢气的消纳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q89g.scrbblr.org/62357/309.html
有话要说...